留得“青山”在 不愁“金山”来
——桓仁满族自治县成为辽宁第一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记事
2019年9月4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公示名单,全国共 71个区县和单位上榜。桓仁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第一家也是唯一入选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城。
从一个过去鲜为世人知晓的省级贫困县,到闻名遐迩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正是桓仁县多年坚持保护绿水青山,把生态优先作为发展经济的“底线”,才换来这脱胎换骨的质变。留得“青山”在,自然不愁“金山银山”来,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303.4万人次,同比增长49.6%。
把生态和旅游纳入发展战略
保住绿水青山
桓仁县地处辽东山区,曾因境内矿产资源匮乏,山林长时期无序开采也面临枯竭,导致全县经济大幅滑坡,被划到全省贫困县行列。
改革开放后,当各地经济一派繁荣时,桓仁县却举步维艰,有时,财政连工资都开不出来。面对困境,桓仁县委并没有盲目地加入到一些地区“舍资源热经济”的发展阵营,而是清醒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将是最有潜力、最恒久的发展资源,只要保护住青山绿水,就能实现桓仁经济腾飞。
这个县把生态立县和旅游强县并列纳入全县四大发展战略中,实施了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发展生态产业富民强县、加快景点景区建设推动旅游发展等一系列科学举措,实现经济涅槃后的绿色重生。
桓仁县将生态经济发展与桓仁大森林公园建设、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相结合,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先后组织实施了青山工程、造林绿化、中幼林抚育、农村能源、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修复煤矿、铁矿、滑石矿等破坏山体862亩,完成围栏封育580公里、15万亩,完成造林绿化20.9万亩,退耕还林4.75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60公里。目前,全县森林蓄积量25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79%,森林覆盖率位居辽宁之首。通过打造“生态绿色”品牌,推动桓仁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
同时,桓仁县加大经济林开发,通过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林农发展林业产业,逐步形成林药、林果、林菜等林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县以红松为主的干坚果102.2万亩,以桓仁山参林地药材65.3万亩,速生工业原料林100万亩。林业种苗稳定在5000亩左右,年产各类苗木1亿多株。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桓仁山参产业,全县共有加工、销售山参的企业86家,山参合作社15个,从事山参经销的经纪人近万人、农户2.8万户,桓仁山参年产量3吨,产值15至20亿元。桓仁县林业产业已经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而且以特产的形式成为旅游业对外销售的主要产品,丰富了旅游品牌的内涵。
打响环境保卫战,让桓仁环境更美
“桓仁的山美水美环境更美”,到过桓仁的人给出这样的评价。但在这句话的背后,是桓仁人对旅游发展前瞻性的科学论断和多年保护环境取得的成果。
桓仁县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理念,大力倡导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在我的苦干、实干精神,坚定不移地以建设“中国山水氧吧之都、国际生态健康之城”为目标,先后投入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资金90亿元,深入推进绿化工程建设,全力抓好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使桓仁生态环境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经济效益日益突显。其中,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关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1家,淘汰和关闭“五小”企业150余家,关闭木材加工厂193家。启动117项重点环境建设工程,完成10项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全县大气和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Ⅱ级标准以上。
近年来,桓仁县以打造“中国休闲度假城”的定位,突出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先后投入30多亿元资金,努力构建水在城中流、林在城中绿、人在画中游的天人合一的城市发展格局。依托桓仁自然山水,围绕八卦城工程恢复,先后对城市实施了“绿、美、净、亮”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桓仁逐渐展现出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活力,带火了生态休闲旅游业。
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跻身全国旅游发展先进行列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不仅将会得到中央和地方资金、政策、项目的支持,而且其品牌的效应,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业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
自2016年开始,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桓仁率先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挂帅,县发改、财政、交通等32个部门组成的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工作与协调机制,将全域旅游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成立旅游行业协会与景区、旅行社、民宿等分会,探索行业治理新机制。
在政策保障上,该县采取旅游业统领、三产融合的发展战略下,沿着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的工作思路,建立了“1+8+N”三级规划体系,形成了资金、土地、人才三大支柱的政策保障体系。整合国有旅游资源,组建五女山旅游集团,构建科学高效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高标准编制《桓仁满族自治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15部规划,配套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全力抓好全域旅游发展顶层设计。设立了先期1.7亿元,年均增长40%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配套贷款贴息、开发性融资等金融政策。
在公共服务上,桓仁县从大、小交通与配套服务着手,大幅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两高两铁”,设立了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区20多个,形成了多层级旅游集散网络。建成回龙湖旅游景观路等10余项重点旅游交通工程,持续打造“全域覆盖、主客共享、自游自助、快行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建设生态停车场,设置全域全景图、旅游交通及引导标识。建立建管分离、长效运行的旅游厕所管理机制。成立智慧旅游公司,开发智慧旅游平台,构建网络全覆盖、服务全天候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在供给体系上,桓仁形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景区3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资源单体151处。并逐步形成以“旅游+”为核心的泛旅游产业体系,带动康养、研学、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等多种细分业态的跨界创新。三年间累计投资51亿元,建设重点旅游项目22个。持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形成了以满族、朝鲜族为特色的品牌餐饮与特色小吃,星级饭店与特色民宿并存的住宿体系,从国际、国家级到具有本地特色的娱乐节事活动,并开发孵化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与旅游零售体系。
在秩序与安全上,桓仁率先在全省颁布实施《桓仁满族自治县旅游条例》,2018年修订条例,将全域旅游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了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市场监管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在内的“1+3+N”综合监管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全县开通24小时旅游投诉热线,探索搭建旅游信用信息系统。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景区最大承载量管控制度。
在资源与环境上,桓仁县加大城市公园、绿地、廊道建设及城市“三化”,先后改造了章樾公园、唐聚五广场、健身廊道等功能街区。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开展“四边三化”整治工程,实现县城、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形成了全域覆盖、主客共享的休闲空间。
在品牌影响上,桓仁县持续打造“一都一城”品牌形象,搭建从央视卫视主流媒体到“两微一抖”新媒体,再到融媒体的全媒体矩阵,依托国际冰酒节、世界太极养生高峰论坛,全国野山参博览会、全国山地自行车赛等覆盖国际国家和区域性节事活动,持续扩大桓仁旅游对外影响力,将国内旅游市场延伸到30个城市、90多个县区,海外市场拓展到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通过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桓仁县不仅依托旅游业带动全域产业升级,探索出一条以“政府+市场”双机制,“科技+营销”双驱动,公共服务,扶贫富民,环境保护等全方位多主体、共享共建共治共荣的“桓仁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引领之路。通过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现在到桓仁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十一”黄金周7天时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96.1万人次,同比增长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