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龙芽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
前 言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桓仁满族自治县山区综合开发办公室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思利、严春光、秦海音、殷展波、徐君、于英智、崔丽红、李云菊、肖成立。
本标准规定了刺龙芽(Araliia(Miq.) Seem.(A.mandshurica Rupr.et Maxim)栽培地条件、种子的采集和处理、苗圃地的建立、苗木繁育、苗木出圃、栽培措施、采收等一系列技术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刺龙芽无公害栽培。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391-2000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4-2000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刺龙芽(Araliia(Miq.) Seem.(A.mandshurica Rupr.et Maxim)又名龙芽楤木、刺嫩芽,落叶灌木,食用嫩芽为主。
4.1栽培地条件
刺龙芽栽培地应选择海拔在1000米以下,最低温度不低于-38℃,产地应符合NY/T 391-2000规定的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4.2 种子采集和处理
选择5年~7年生、生长健壮、产量高、品质好、无病虫害的植株。9月下旬~10月上旬,当果实呈黑色,种子呈黄褐色是最佳采种时期。
须经过检验、检疫。饱满充实有光泽、无病虫害、千粒重在0.98g左右。平均横径0.13㎝,纵径0.22㎝。纯度95%以上,发芽率在60%以上,含水量11%~12%。
种子按1:4(种子:细河沙)的比例拌细河沙,种沙湿度60%,拌好后在室外选地势高燥、无积水的地方挖坑进行贮藏。
在播种前15d~20d左右。将贮藏的种子取出,放入木箱内或直接堆放在室内阴干处,厚度20㎝~25㎝。室温保持在18℃~20℃,每隔2d~3d翻动一次,催芽期间种沙含水量保持在60%~65%左右(手握沙成团,松开即散),当种子有50%裂口即可播种。
4.3 苗圃的建立
苗圃应选择地势平坦的圃地,山地育苗坡度小于15°。
选择无农药残留的壤土或沙壤土,土层厚度大于50㎝。
排灌系统要互相贯通,能排能灌,沟的深度、大小因地势而定。
育苗地要细致整地。时间以秋翻为好,沙地不宜秋翻。秋翻深度25㎝左右,春翻深度20㎝左右。施肥应符合NY/T 394-2000使用准则,每公顷30000kg~45000kg。
苗圃作业方式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下水位来确定。一般实行床作。气候干旱、水源不足的苗圃采用畦作。苗床要在播种前1周作好,土壤干燥要灌足底水。床作床面要高出地面10㎝~15㎝,畦作畦面要低于畦埂8㎝~10㎝。床(畦)宽1.2m,长可随地势、作业方便而定, 床(畦)间作业道宽40㎝~50㎝。
4.4 苗木繁育
4.4.1.1 床播
4.4.1.1.1 播种时间和播种量
时间在4月下旬~5月上旬为宜。一般地表下5㎝深土温达10℃不低于5℃时开始播种。每亩播处理好种子4-5㎏。
4.4.1.1.2播种方法
采用条播。在床上横向开沟,沟深3㎝~4㎝,行距15㎝~20㎝。播种时要随时开沟、踩底隔、播种、覆土(用腐质土或细沙拌锯沫比例1:1),覆土厚度2㎝左右,盖稻草保湿。
4.4.2.1 容器的选择和营养土配置
塑料软盘规格30cm×60cm(434个孔/盘)。营养土:a)山皮土(腐质土)。b)山皮土(腐质土):园田土(没打过除草药的):腐熟猪圈细粪=1:1:1。
4.4.2.2 播种方法
把容器装上营养土摆在地面平整、消过毒的温室内(温室内温度不超过25℃,湿度60%-70%)或园田地上,每孔播种3粒~5粒,每盘播种量3g,播后及时浇水。上覆锯沫拌细沙比例1:1,厚度2㎝左右,经常浇水保持软盘不干。
4.4.2.3 移栽时间、密度
出苗后每孔留苗1株~2株,当刺龙芽长出2片~3片真叶时开始移栽,移栽前一天,软盘要浇透水。移栽密度10㎝×15㎝。有条件的进行地膜覆盖。
4.4.3.1 繁育方法
埋根繁育。
4.4.3.2根的质量
选择生长健壮、品质好、产量高、无病虫害的3-4年野生刺龙芽根或人工培育的1年生刺龙芽根。粗度0.5㎝~2㎝,长8㎝~10㎝,有芽苞1个~2个。
4.4.3.3根的采集时间和贮藏
树液停止流动后至萌芽前。采集根时不能伤到根皮,以春季土壤刚化冻时采根为好。采下的根要按不同粗度分级,每捆15根~20根,春季采集的在阴凉处用湿河沙埋藏,秋天采集的放入地窖中用湿河沙埋藏。
4.4.3.4 埋根时间和方法
一般在4月上旬~5月上旬,具体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气候条件来定。在苗床上横向开沟,宽15㎝,深4㎝左右,密度10㎝×20㎝. 把根段平放在沟里,芽苞向上,上覆细土,厚度4㎝左右。栽后浇透水一次,覆稻草保湿。
4.4.4.1出苗前管理
从播种到出苗一般经过15d~20d。遇干旱气候每3d浇一次透水,以渗入床面下20㎝左右,地表有径流为宜,雨天不浇水,这段时间要保持床面湿润。
4.4.4.2出苗后管理
4.4.4.2.1撤除覆盖物
幼苗出土后随见苗随撤覆盖物。
4.4.4.2.2 灌溉、排水
灌溉要根据苗木大小、土壤情况、干旱程度,做到适时适量。种子发芽和保苗阶段,应少量多次,防止地表板结,保持湿润。苗木生长发育旺盛阶段,应多量少次。生长后期,在不干旱情况下,尽量少浇或不浇水,以增强苗木木质化。排水要及时,做到内水不积,外水不侵。
4.4.4.2.3除草、松土
出草要以除早、除小、除了、结合松土为原则。土壤比较粘重的地块每次降雨、灌溉后也要松土,防止土壤板结。松土要做到不伤苗、不压苗,逐渐加深,全面松到,不留生格,松土后作业道要及时趟地培土。
4.4.4.2.4 施肥
苗期施肥3次,每次间隔30d左右,时间在6月初、7月初、8月初,每次每公顷施过磷酸钙150kg-225 kg。
4.4.4.2.5间苗、定苗
间苗要及时,当幼苗长出2片~3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5片~6片叶时进行第二次间苗并结合间苗进行定苗。每次间苗后都要及时灌水。间苗要做到留苗分布均匀,过稀的地方可以采用移栽补苗,每平方米留苗60株~80株。
4.4.5.1起苗时间和注意事项
起苗时间要与造林相衔接,一般以春起为主,在芽苞萌动前起苗。起苗时要做到尽量保持根系、根皮完整无损。
4.4.5.2苗木质量
一级苗干高10㎝以上,地茎0.6㎝以上,其中:直播苗有主根1条,主根长10㎝以上,须根8条~10条,须根长5㎝以上;移栽苗有侧根2条~3条,侧根长8㎝以上,须根5条~6条,须根长5㎝以上。
二级苗干高5㎝~10㎝,地茎0.4㎝~0.6㎝,其中:直播苗有主根1条,主根长8㎝~10㎝,有须根5条~8条,须根长3㎝~5㎝;移栽苗有侧根1条~2条,侧根长5㎝~8㎝,须根3条~4条,须根长3㎝~5㎝。
4.4.5.3苗木的运输
苗木运输时要用草帘包装,每包500株~1000株。长途运输的要防风吹日晒并适当浇水。
4.5栽培技术
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壤土层10㎝以上,pH值6.0~7.5之间,土壤容重在0.98g/cm3以下,林冠下栽培郁闭度在0.6以下,坡向、坡度可不做要求。有冻拔的地块不能选。
荒山、荒地、林下空地、在栽植前一年秋季进行清场整地,耕地春季进行整地。穴状或带状整地,实行水平作业,整地深度不少于40㎝。穴规格40㎝×40㎝×40㎝。
4.5.3.1栽培时间
分春秋两季进行,春栽4月上中旬土壤解冻超过20㎝即可;秋栽在刺龙芽落叶后到土壤封冻前。
4.5.3.2栽培方法
栽植前对苗木进行修根、沾泥浆、沾保湿剂等技术处理。根据立地条件、土壤墒情确定,一般土埋到根茎交界处即可。栽时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最后覆上细表土。土壤干旱的地区,可在离根茎交接1㎝处剪断苗干,然后把苗根倾斜的放入穴中全部埋入地下,覆土5㎝左右。
4.5.3.3栽培密度
混交、冠下栽培株行距1m×1m;耕地0.8m×1m。
第一年除草2次~3次,时间在`6月中旬-8月中旬,山坡地修鱼鳞坑。第二年春季扩穴一次,同时每株施有机肥施1㎏~2㎏,除草2次~3次,时间在6月中旬~8月中旬。第三年春季扩穴一次,除草1次~2次,时间在6月中旬~8月中旬。顶芽、侧芽采收后进行剪顶,时间在5月中下旬结束。
4.6.2.1更新时间
栽植4年~5年后,在树液停止流动到萌芽前进行更新。
4.6.2.2更新方法
4.6.2.2.1断根法
在老株四周,离老株5㎝~8㎝处用铁锹进行断根,促发根孽生长幼株,当年能长出3个~4个新植株。
4.6.2.2.2截干法
在主干上离地60㎝左右进行截干,当年能长出2个~3个支干。
4.7 嫩芽的采收
4月下旬~5月中旬。
芽长6㎝~15㎝,尚未展叶时进行采收。
4.8 枝干的采收
11月初到萌芽前。
树龄3年生以上,枝干粗度1.4㎝以上,长度50㎝~55㎝,芽苞要饱满,干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枝干底部平整。
1、王思利 严春光 殷展波等.《刺龙芽栽培技术研究及开发》技术报告。
2、满淑华 刘延军.辽宁林业科技1996年 第3期《刺龙芽播种试验初报》。
3、张文庆 屠强 姜红 夏绍忠.林业科技开发2003年第17卷第3期《刺龙芽播种育苗试验研究》。
4、曹颖 兰玉波 段续志 杜淑芝赵庆梅.防护林科技 2006年1月第1期 《刺龙芽高效栽培技术的探讨》。
5、GB7908—1999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6、GB/T15776—1995 造林技术规程。
7、DB21/T1291—2004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